梁鼎芬被誉为晚清第一幕僚,是言过其实
2023/4/9 来源:不详可能很多人对“梁鼎芬”这个名字十分陌生,这也难怪,因为即便在动荡的晚清时期,梁鼎芬也没能像“乱世出英雄”比喻的那样显赫一时,如果从官职和名气上来看,他确实太平凡了,但是,梁鼎芬却用平凡的人生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虽然大多数时刻他都隐居在幕后,但他的运筹帷幄依然折服了不少人,曾为曾国藩担任幕僚的张嵩焘就曾夸奖梁鼎芬是“晚清第一幕僚”,这个赞誉究竟是言过其实,还是名副其实呢?
梁鼎芬的少年时代十分顺利,他与无数平凡孩子一样,寄希望于科举,进而实现人生价值。在他22岁时,就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如果没有那个他的好友李文田的一番谎话,梁鼎芬的仕途也许就不会那么坎坷
李文田是咸丰九年的探花,在京城官场混得如鱼得水。这和他的才华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李文田最拿手的就是风水星象、八卦占卜。梁鼎芬与李文田的关系不错,进入翰林院之后也请李文田为他算一下官运,没想到,李文田说他五年之后将一命呜呼,除非用一场大劫来化解。
可梁鼎芬只是一个读书人,又没有得罪过别人,上哪找大劫去?光绪十年,到了五年之期,梁鼎芬依然没有找到“大劫”的头绪,可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镇南关大捷。可结果呢,大清不但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撤兵,还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众所周知,这是李鸿章的主意,他最不赞成的就是与洋人打仗了。
瞌睡遇到枕头,梁鼎芬觉得这就是天意,于是,他不顾后果地给光绪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弹劾李鸿章,请求将李鸿章直接处决。光绪也恨李鸿章,但是,光绪的上面还有个人——慈禧太后!因此,光绪也是无能为力。没成想,慈禧竟然也看到了这道奏折,一怒之下就把梁鼎芬从翰林院编修扔到大理寺去管理乐器,连一点官职也没有
虽然梁鼎芬希望这是自己的一个“大劫”,但是,读书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梁鼎芬不堪忍受这样的侮辱,直接辞官还乡了,直到张之洞请他出山,梁鼎芬的才能开始展现出来
(梁鼎芬曾说这个故事是编造,弹劾李鸿章是真,但后面真没有那么多的小道道,后来索性也不反驳了)
年,张之洞当时是两广总督,他听说梁鼎芬高风亮节、学识渊博,于是便请他出任惠州丰湖书院的院长。后来,梁鼎芬又转到肇庆端溪书院。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后,也将梁鼎芬转到了钟山书院;调任湖广总督后,张之洞就直接将梁鼎芬留在自己的身边作为幕僚。张之洞能在晚清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梁鼎芬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二人经常秉烛夜谈到深夜,久而久之,连张之洞府上的人都习以为常
年,康有为打算在上海办理强学会。他与梁鼎芬是同乡,而且梁鼎芬对康有为等人维新的理念也颇有认同,于是,梁鼎芬就把康有为推荐给了张之洞。康有为在江宁呆了20余天,离开时,梁鼎芬让张之洞拿出五千两银子作为强学会的会费,以示声援。
其实,与其说梁鼎芬赏识康有为,倒不如说是梁鼎芬怀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好吧,也许说他是最传统的士大夫更合适,因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已经深入他们的血液,他们希望中国强大,也希望皇帝强大。因此,梁鼎芬对于那些一心救国的人都十分敬重和支持
可是,由于守旧派人物杨崇义的弹劾,北京的强学会被强制关闭。张之洞获悉这个消息后,立即叮嘱停办上海的强学会。可维新派人士不愿放弃,他们就改办报纸,同样宣传维新理念。可办报纸需要经费,他们又找到梁鼎芬,在梁鼎芬的斡旋中,张之洞才答应赞助,这才有了年的《时务报》
然而,在《时务报》发行的过程中,梁鼎芬却发现,维新派的强国之计是可行的,但是,毁掉固有一切、再重新建立一套全新制度的规划他实在难以接受,他认为这就是谋反。因为张之洞与《时务报》牵扯甚多,梁鼎芬为了张之洞不受影响,经常会审核维新派的文章,对于一些机器敏感或出格的语句,梁鼎芬都要求将其改正,他甚至还与梁启超发生过争执。
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当出发点已经有了分歧的时候,矛盾的产生就不可避免。
随着《时务报》的言辞愈加犀利,梁鼎芬开始将其认为是宣传“离经叛道”的平台。当梁启超写信告诉他,光绪皇帝已经决定变法的时候,梁鼎芬没有兴奋,反而是迷茫和不安。久在张之洞身边,对大众不知道的很多秘密,梁鼎芬都一清二楚,他明白谁才是大清的真正掌舵人,只不过,并不是那个叫做“皇帝”的光绪
他写信竭力劝导康有为和梁启超,让他们在不改变政治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变法,可康有为和梁启超当时圣意正浓,根本听不进去。
年6月11日,光绪主导的维新变法正式拉开帷幕。可是,梁鼎芬从光绪和慈禧的动作中却闻到一丝火药味,他急忙劝张之洞与维新派撇清关系、向慈禧示好。张之洞起初还犹豫,可经过梁鼎芬的分析,他才恍然大悟。
他按照梁鼎芬的建议,开始柔和而有序地与维新派分割。先是把自己参与创作的《强学篇》大加修改,更名为《劝学篇》,内容基本上都是强调忠君爱国、遵经守道;之后又将书中忠君卫道的部分或删、或改,暗含反对维新变法的寓意;同时,将《劝学篇》改正后的精华部分刊印成册,递呈给慈禧御览,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又创办了自己的舆论阵地——《正学报》,由梁鼎芬负责,对康有为等人的维新变法进行批判。
梁鼎芬的才华在《正学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史料中称之为“词气壮厉”,很快就闻名大江南北。张之洞也因此得到慈禧太后的嘉奖
有人可能会说,梁鼎芬的举措不是在和维新变法作对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一方面,这场变革从上而下没有得到任何群体的支持,只有光绪和几个毫无实权的书生。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另一方面,梁鼎芬并非反对变法,但是,维新派的变法步伐太大,而且还想要从根本上推翻帝制,因此,梁鼎芬才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义和拳运动兴起时,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唐才常也准备随时策应,而张之洞既没有反对、也没有公然支持。唐才常的势力不断扩大,这很难说不是张之洞纵容的结果,而张之洞这种暧昧的态度也让梁鼎芬十分忧虑。经过梁鼎芬的不断劝说,张之洞才配合英国人逮捕了唐才常。事后证明,义和拳只是昙花一现,如果没有梁鼎芬的及时干预,张之洞指不定会走上什么路呢!
经过这些事,张之洞对梁鼎芬更加器重,所有大事都会与梁鼎芬商议之后再做决定。包括他将两湖书院改成新式书院,筹办农务、工业、军事等专业学堂的举措,都是在梁鼎芬的倡议下完成。以至于朝廷中所有人都知道,张之洞府中有一位超级幕僚
梁鼎芬为张之洞尽心竭虑,张之洞也对梁鼎芬信任有加,两人精诚合作,才使张之洞在摇摆不定的晚清政局中巍然不动。张之洞将梁鼎芬称为“国士”,兴许,这是对梁鼎芬最恰当的夸奖,因为梁鼎芬的骨头里依然流着传统士大夫的血。他虽然没有站在台前,但他却始终履行着自己作为士大夫的一种责任——效忠皇帝、效忠朝廷。哪怕这个皇帝很平庸,哪怕他平庸到有亡国的风险,但士大夫的忠诚却依然不变。这既是士大夫群体的荣誉,也是透明的悲哀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张之洞虽然惜才爱才,但他知道,张府已经不足以留下声名在外的梁鼎芬。在湖北学政王同愈的保举下,梁鼎芬恢复了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后来在张之洞的推荐下,梁鼎芬先是成为武昌知府,旋即又担任了湖北按察使、布政使之职,成为张之洞得力的助手
但是,本性难移,仕途刚有所好转的梁鼎芬又犯了老毛病,他先是弹劾慈禧跟前的红人庆亲王奕劻,后来又上书指责袁世凯,这让慈禧怒不可遏,直接将其罢官返籍。而张之洞担心受其影响,竭力避免与他的联系
梁鼎芬最为人称道的事发生在清朝灭亡之后,按照历代旧制,皇帝陵园必须绿化,可光绪的崇陵建成之后却一直荒凉。为了筹措购买树苗的钱,梁鼎芬不辞劳苦、挨家挨户到清朝旧臣、遗臣的府上讨要银两。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梁鼎芬在光绪崇陵种植了棵树木。现在崇陵的“十八罗汉松”(云杉树),就是梁鼎芬所种
大家很难想象,终身没有受过光绪一点恩惠、最高职位也只是布政使的梁鼎芬竟然在清朝灭亡之后依然惦记着光绪皇帝
年4月,梁鼎芬病逝!
梁鼎芬的一生都献给了不怎么待见他的大清,我们很难说这是忠诚、或是愚昧,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我们现在根本无法体会的。
有人说,梁鼎芬是张之洞的影子,其实,反过来好像更合适——张之洞是梁鼎芬的影子。因为梁鼎芬知道在朝廷得不到认可,于是,就借助张之洞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毕竟,当时只有张之洞认为他是“国士”,离开张之洞,他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能托起张之洞的辉煌,“晚清第一幕僚”的称号对梁鼎芬来说,也算是实至名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