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寺,一座穿越文化时空的传说故事浸

2022/9/10 来源:不详

国家旅游地理江西九江8月11日(文/净兴)庐山西北部有一座一叫一千六百年古刹——东林寺。东林寺有一位享有佛慧天下,僧名远播的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慧远;公元年,慧远一行人来到庐山,创立东林寺(因在庐山西林寺东面得名),从此隐居在庐山,33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庐山、慧远与东林寺三者有着天然一体佛缘,与此同时演绎着一个个充满佛学、佛法、佛教等系列的佛话、神话,演绎着一幕幕神奇、神秘、神话的地标文化性佛净土宗文化故事活剧。

东林寺位于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南眺我国人文圣山庐山,北倚东林山。这里有葱绿的山丘蔚蓝的湖泊、千年的古柏、清新的空气,潺潺的流水,世外的桃园,更有很多很诱惑动人的传说故事。

东林寺的地名,本身就来自一个年深岁久的传说:

据史料载,晋太元六年(公元年),与佛图澄、道安并称“日、月、星”之称的佛门栋梁——慧远大师,慧远欲南下广东罗浮山,从江北来到江南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驻足弘法。短短三年,徒属众广。江州刺史桓伊肃然起敬,为之立寺。慧远带领僧众,缔构伽蓝,剃草开林,增卑架巘,夷峻筑台,疏峦抗殿,万事毕备,因在西林寺东面,命曰“东林”。由于朝廷施恩,百姓助缘,建寺速度飞快,故有“出木池一一天地感应传说、”“神运殿一一虔诚感神灵传说、白莲社一一儒释道同归故事″、六朝松′庐山第一松′传说、虎溪三笑一一儒、释、道三家同尊传说、聪明泉一一挚友感应传说、阿育王铜像故事一一人神感应故事,三次见佛故事一一妙感应故事之胜迹和传说和故事。

″出木池传说一一天地感应传说

传说在东林建寺之初,慧远大师为筹集木材而发愁。一日,远公寐至夜半,梦中忽见一位自称“庐山之神”的白须老人对远公言道:“此处幽静足以栖。”这天夜里,天空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时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涌出了许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远大师的燃眉之急。这都是慧远大师诚心鉴于天地‘德行有感于神灵,故有此神助。后来,慧远大师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为“神运殿”,涌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

神运殿传说一一虔诚感神灵传说

慧远法师在石门涧建起了龙泉精舍,便开坛弘扬佛法。这段时间江南的四大才子云集石门涧,朝廷文官武将,地方大小官员也纷纷前来拜访,山野隐士、文人学者、社会名流和达官贵人也来到石门涧龙泉精舍向慧远法师咨询人的“生、老、病、死”无常之因果关系,真是人缘广结,香火鼎盛,每日就连挂单的僧众和俗家弟子就达上千人。小小的龙泉精舍根本无法容纳这样庞大的人群。西林寺住持慧永法师对慧远法师说:“师弟,四众弟子皆羡名而来求佛问道,且有与日俱增之势,希望你能建一座更大的寺庙才好。”慧远法师说:“师兄所说甚为有理,只是我初来此地,虽人缘广结,但不便向施主启口,建庙银两恐一时难以筹措。”

慧永想了一想说:“这倒也是,只要师弟有这个意愿,何不去求江州刺史恒伊,请他资助。何况师弟还为他祈求甘霖,救了江州百姓,我看不会有多大问题。”

东林寺资料照片

于是慧永便在第二天去拜访了江州刺史恒伊,并把慧远法师的想法转告恒伊,并说:“石门涧龙泉精舍的确不能容纳如此日日剧增的僧人和信男善女。意欲兴建一座更大的寺庙,特请刺史助一臂之力,不知是否可以采纳?”恒伊听后连连点头,并说:“慧远法师是道行精深的高僧,自他来到江州之后,我还专程拜访过他,甚是投机。何况前不久还为我及江州百姓求得喜雨,本当报答。如今他有着这种愿望,又怎能拂他善意呢,况且弘扬佛法,百姓安康,对本太守也是一件好事,理当出力。”说完立即命令师爷从府库中拨出一部分银两,以资助慧远法师建寺。慧永大喜,一再表示谢忱。

可是,当时正是东晋“五朝十六国”的战乱时期,中华大地到处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加上天灾不断,官库也不富足,只能解决建寺的部分银两,差缺仍然很大。慧远法师便率众弟子亲自动手,披荆斩棘,平整道场,庙基,好将有限的银两用于兴建佛堂和大殿,至于厢房、膳室、伙房等,则全用竹木茅草搭盖。

庐山东林寺

这样,资金问题则勉强可以解决,可是在建造大殿时,慧远法师又遇到困难。当地木材供应不上,尤其是做梁柱的上好木料,更是难以寻觅,如坚挺笔直的楠木,能雕刻佛像的樟木等,甚至连粉刷墙壁的沙灰,本地也没有,都要到外地去采运,这样,既增加资金还要拖延时日,慧远法师为此而深感不安。如果主殿建不起来,他如何对得起鼎力相助的江州刺史恒伊呢?又如何对得起江州众多弟子和乡民百姓呢?

慧远法师心情忧郁地离了工地,缓步走过虎溪桥,抬头面向南方,那高高的罗汉峰,耸立在云山雾海之中。像是菩萨在显灵。慧远法师不禁心中一动:是呀,我何不祈求弥陀佛祖相助呢?

晚上,皓月当空,繁星闪烁,慧远法师在石门涧龙泉精舍门前摆起了香案,领着数十弟子虔诚地诵念“金刚经”,默默祈祷:果由因起,缘随念生,祈请佛祖让各路山神前来护法!

东林寺景色

祈祷完毕,慧远法师回房禅坐,渐入禅定……石门涧龙泉精舍佛堂中,烛光慢慢暗淡下来了,墙上供的阿弥陀佛像动了起来,一步步从香案上走了下来,走出龙泉精舍,腾空而起,飞呀飘呀,飘到后山上站定,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唵啮临金遮,金遮生金遮……”猛地打开手掌,放出一道道闪电,紧接着又是一声惊雷:“金刚力士何在?”随着这一声法旨,只见一队金刚力士站定在阿弥陀佛面前,佛祖说道:“汝等速将柳州各地的楠木、樟木和白沙灰于今晚运至东林,不得有误!”

“遵命!”金刚力士齐声应道,旋即腾空而去。

刹那间,东林寺上空黑沉沉一片,点点繁星不见了,皓洁的月亮被乌云吞没了,精舍的茅屋也笼罩在黑暗中。不一会,只见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风声、雨声中似又响起一阵阵好似重物落地的声音和沙沙的响声,混成一片。

石门涧龙泉精舍里,灯火全熄灭了,只有在闪电中才能看见慧远法师禅定的神态,双目紧闭,端坐如磐。厢房里的小沙弥们被电闪雷鸣吓得用被子蒙着头,不知所措。

第二天拂晓,雨止风歇,众僧人走出茅舍,来到施工现场后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只见工地上木材堆积如山,还有一堆堆的青沙,白灰和毛竹堆积在眼前,僧人们无不感到惊讶,这一夜之间,哪来的这么多木料和沙灰呢?纵然有千军万马也弄不出来呀?僧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些泥木师傅也来了,他们也被眼前的情景惊叹不已,说一定是有神力相助,非凡人所能为也!僧人们心里似乎明白了,定是慧远法师请神人相助,于是一起涌向精舍,向慧远法师跪拜,慧远法师把他们一个个搀扶起来,口中连连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这时候,又有一沙弥跑进龙泉精舍,向法师禀报:“师傅,池里还有几根又粗又长的木料哩!”

慧远法师道:“佛祖显圣,山神护法,树之来,缘结前生,阿弥陀佛!”于是即和众僧一起来到池边,果然见有几根又粗又直的上等木料,好做大殿梁柱之用,大家无不感到高兴。

弥陀佛显圣,山神护法,给东林寺送来了木料之事,立即传遍江州,闻者无不称奇,不少僧人和百姓都赶来观看,深受感动。于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纷纷解囊相助。江州刺史恒伊也惊叹慧远法师的神异,也兴致勃勃地来到东林寺观察,高兴地对慧远法师说:“远公,这是你与庐山有缘,恩泽江州,福庇百姓,善因善故,虔诚感神灵,真是可喜可贺啊!”

慧远法师谦逊地说:“要不是大人护法,老衲也难有这么大的弘法啊!”

恒伊含笑礼让说:“大师不必过谦,我只不过助微薄之力,不能说是什么洪福,这叫做精诚所至,感动神灵,才有如此奇迹。”

慧远说:“大人,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机缘难得,老衲想乘此良机,请大人为大殿赐名题匾,不知能否赏脸?”

远公,你这不是让我献丑吗?”

“大人说哪里话!兴建庙堂,多得大人鼎力相助,此乃名正言顺,非大人莫属啊!”

“那……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班门弄斧!”

善男信女

慧远见恒伊应允,心中大喜,即请恒伊来到石门涧龙泉精舍,小沙弥早已铺好纸,摆好墨砚,恒伊提笔在手,暗自思忖,想到这么多的木料沙灰,一夜之间都突然聚集起,这难道不是神力运来的吗?于是便挥笔写下了“神运殿”三个大字。

“神运殿!好!好!好!”慧远法师和在场的慧永等人连声叫好。

寺庙建成,开光的那一天,就把恒伊题的“神运殿”的大匾挂在寺内的主殿上。东林寺的主殿就叫做“神运殿”,这就是他不同与其他寺庙大都叫“大雄宝殿”的原由。

后来到唐朝,有名的书法家裴林也为东林寺题写过“神运殿”的大匾。

″白莲社″故事一一儒释道同归故事

慧远于东晋元兴元年(年)在庐山般若台之阿弥陀佛像前,与刘遗民等人,立了西方往生之誓愿,行持念佛三昧。这年,他67岁左右,这个结社之被称为白莲社是由于在山之东边和西边的池塘种了白莲。参加结社的僧侣里,除了慧远以外,还有意永、慧持、道生、佛陀耶舍(罽宾国婆罗门种)、佛陀跋陀罗、慧睿、道恒(--),道敬(-),昙顺(-),道(-)、昙诜(-),而且也有俗人身份的刘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人。

慧远在阿弥陀佛像前聚集着包括这18位名士和其他门徒共人,祈祷在西方极乐世界再生,慧远是净土宗之创始者,也是初祖,但他兼备禅净两宗的修为。

对于他们修行的念佛三昧,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文里规定,“三昧是,把念头集中到一处而变为寂静的行为。”而且,“有很多种类的三昧,那个名称也很多,其中具有很高的功德而容易实行的是念佛(三昧)第一”,慧远是般舟三昧,他说“功德高,容易修行的是念佛第一”。这样的念佛三昧是根据支娄迦谶翻译的《般舟三昧经》来的。

形成兜率往生的思想,进而形成西方往生之思想,他翻译《无量寿经》六次,在《般舟三昧经》等的序言中推崇阿弥陀佛。此外,由于其师道安作净土论鼓吹弥陀之思想,很赞赏净土信仰,这一师承到了慧远,成为纯然的信仰中心的结社,但在慧远以前可以代表实践佛教的净土教的中心的阿弥陀佛信仰,到了这个时代只是维持那个传统而已。

像这样白莲社是值得注目的弥陀信仰运动,它基本上根据《般舟三昧经》之教说,他们用严格的持戒和卓越的冥想在心里念了阿弥陀佛,实际上或者在梦里见到阿弥陀佛,终归愿意离开因果轮回的世界而居住到西方净土。而且慧远在《念佛三昧诗序》中说:整个三昧,那个名字非常重要,功高、容易向前去的是念佛。为了得到这个念佛三昧,他在般若台每天念佛六个小时而向西方净土礼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慧远多么恳切至诚地修行念佛。

他们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千遍,做了48拜,每天礼佛,白天3回,晚上3回,精勤而不懈怠,发愿坚固。

这样的白莲结社渗透到了一般庶民男女之间,在佛教寺院每年从8月1日到7日举行称为白莲会的盛大的法要式,中国社会普遍受到了慧远净土思想的影响。到了元、明时代,作为全社会的信仰流传下来,开了中国净土教的先河。这个净土教之团体从一个方面可以说是佛教教团发展的一个形体,到了近代也常常有慧远之遗风,称为庐山流的念佛,把念佛和禅的一致当做宗旨,和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等倡导的净土教有点儿不一样,但是作为中国净土教之创始者,慧远对后世净土教徒的影响很大。(摘自《丛林》年第3期)

东林寺牌坊

六朝松传说一一庐山第一松传说

六朝松(东晋)三笑堂前有古松一棵,虬枝盘结、树影婆娑。传说此松为慧远大师亲手所植,本名为“罗汉松”,因植于东晋,已有多年历史,故称“六朝松”,有人亦将它誉为“庐山第一松”。据传此松颇具灵性,几度枯荣皆与东林兴衰息息相关:寺兴树则荣,寺衰树则枯。如今又见六朝老松枝繁叶茂,当知中华国运绍隆,东林祖庭亦必道场再兴

虎溪三笑″传说一一儒释道三家同尊传说

虎溪三笑”故事发生的地方——东林寺“虎溪桥”。据传,东晋时,慧远在庐山修行,三十余年间,一心修行,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从不越过虎溪桥。一日,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虽不时传来老虎的鸣号声,但因为谈得太热烈,竟完全没发觉。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笑声传递了他们难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声了。

虎溪三笑”的故事虽经史学家证实为后人编造,但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为历代名士所欣赏。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至今东林寺内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都源出这则传说。

聪明泉传说一一挚友感应传说

东林寺玉佛楼后,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叫做“聪明泉”。传说东晋名将殷仲堪到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有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得名“聪明泉”。唐太宗曾手书“聪明泉”三字,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亦有诗云:“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后人均刻碑留念。直到现在,许多到东林寺揽胜的游客都要饮上一勺“聪明泉”水,寄托了人们追求智慧的美好愿望。

阿育王铜像故事一一人神感应故事

慧远又请到了阿育王像。这像本是浔阳人陶侃出镇广州时发现的,有个渔人在海中发现神光,报告陶侃,陶亲自去看,原来是阿育王像,他命人接回,护送到武昌寒溪寺中。寺主僧珍一次出游,半夜梦见寒溪寺遭火灾,只有安置阿育王像的屋子有龙神围绕,火不能犯。僧珍醒来,出了一身冷汗,星夜赶回,发现梦已成真,一群僧人正愁眉不展。陶侃后来调任,因像有威灵,总是念念不忘,便令人前去搬运,结果几十个人抬着刚放到船上,船便沉了,使者害怕,又送回去。陶侃自幼舞枪弄棒,素来不信怪异,所以民间流传一歌谣讽刺他:“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东林寺建成,慧远便虔心祈请,神像飘然而到。自此,慧远的声名不胫而走,许许多多绝望于世事的人,心怀清净的人,都来庐山与他结交。

三次见佛故事一一妙感应故事

据说,一天大师出定,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同注上下,演说妙法。

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后七日当生我国。”社中佛陀耶舍、刘遗民等,已往生者,皆在佛侧。

小结语,一个传说激活一座山的灵气与活力,一位思想先觉者与先行者,则影响着一批有天生悟性、慧根深厚的感动人群。正如苏轼对庐山发出史诗般由衷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此可见,庐山东林寺,自古素有“东晋江南第一寺”的美誉,是晋朝南方中国的佛教中心。东林寺不仅是一座千年僧寺古刹,也是一座千年兼有史学、文学的文化名寺。这些传说故事保存着许多我国佛教珍贵的发展史、生命史,这些让人感动的神话传说述说着亘古不变的向善、培福、增慧的中国爱善梦,这些传说故事传递着汉传佛教传统的伦理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取向,这些传说故事既蕴含着佛教文化的佛学、哲学、美学、生态、文学等智慧,也包藏着极其丰富的个人修心、修性、修为的自律、自净、自尊能力体系。这些传说故事凝集、寄托着佛教能成为优化人们的心灵形象,彰显文化的身份证,塑造自我教化的工具,升华审美的载体,让非遗历史文化遗产永存保护与国学文化营养后世永享传承同行。让历史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无间隙联手,行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道上。(整理初稿)

参考资料

1,东林寺。百度百科

2。东林寺。互动百科

3,庐山东林寺。互动百科

4,慧远(白莲净土)(百家号)

5,《大师一生三次见佛,自创一宗,首次提出因果报应理论,翻译史上私设译场第一人》(搜狐号)

国家旅游地理

编辑:马新审核:祁铎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4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