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处老宅,两种风情假期里,闹中取静游古
2025/1/13 来源:不详祠堂,以一所或者多所宅屋所组成,用来进行祭祖、修谱、议事等家族活动的特定场所,或许在大多数年轻人记忆里,祠堂的样貌可能更多的只出现在影视剧中。如今,现实中祠堂的数量确实已屈指可数。01:59在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南六公路、周祝公路十字路口东南角,稍走几分钟便可在村落里寻见一落四合院,穿过具有上世纪80年代风格的三层排楼,绕到四合院东侧,便能看到傅家祠堂的正门。说到这个“傅家”,就不得不提明朝开国大将傅友德。年,他的族人为躲避祸端来到现今川沙新镇六灶地区,并在此繁衍生息。此后的百年间,傅氏后裔为了更好地传承家风家训,总结出了十六字家法:忠孝节义、道德文章、仁慈礼让、温俭恭良。傅家祠堂,便是在这段历史背景下,于年建造而成。在建成后的一百多年岁月及战火洗礼下,祠堂经历了3次损毁和重建,位置也已由西北侧迁移重建到了如今的地点。傅家祠堂原有祠房30多间,现有祠屋29间,总面积余平方米。典型的江南风格院落中,耸立着一棵已有两百年树龄的罗汉松,在老屋的“包裹”中,罗汉松直挺冲天。祠堂中座西朝东的一间,用作傅氏文化研修中心六灶联络处及傅家祠堂事务部办公用,屋内设立的傅氏祭祖台及傅氏历史沿革、家风家训等内容,时刻告诫族人要以忠报国、以孝治家、以德立人、以仁修身、以慈处世、以廉处事、以温待人。“虽然最初的傅家祠堂位置上早已盖起了小楼,但傅家的家风家训活动却一直没有改变”,傅氏文化研修中心秘书长傅仁章所指的家风家训活动,是每年高考完,六灶傅氏后裔所参加的成人礼——通过佩戴礼仪带、向祖先行礼、宣誓、学习家风家训等活动,勉励其在学习生活中秉承家族精神,做国家栋梁之才。“今后,我们计划将每年的成人礼放到祠堂里举行,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将傅氏祠堂老屋打造成家风家训教育基地,让年轻人有更好的学习优良美德的平台”,傅仁章说。相比傅氏祠堂,位于川沙新镇的蔡宅,“岁数”相对要年轻一些。沿着新川路往东,到东城壕路再左拐,稍走米,隔着护城河便能望见一栋以红色石库门三合院式样的两层小楼,这便是东河浜路5弄10号的“蔡宅”。蔡宅所处的位置特别好——西侧毗邻护城河平静的河水,不远处的小石桥,为老宅增添了几分惬意,而蔡宅的西岸便是川沙老街。蔡宅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结构为穿斗式砖木结构,外立面为红砖清水墙,有白色线角。建筑形式中西结合,屋顶为传统中国两坡顶样式,开窗及栏杆等构件作法有西式风格,建筑分左右厢,正房5开间,进深6.5米,形体规整,外观整洁,比例优美。“蔡宅”的主人名为蔡森荣,幼时父母双亡,家境贫穷,依靠亲属和邻居的帮助度日。蔡森荣13岁开始学做生意,19岁结婚生子,成家后不久,他便随着连襟一起办起了织布小作坊。蔡森荣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为人诚实、做事踏实,没几年生意就有了起色。后来,妻子因病过世,他又娶了第二任妻子周水英。周水英系川沙人,在同是做生意的族人帮助下,蔡森荣的生意日渐壮大,先后在蔡路小营房附近及浦西中山东路办起了两个织布厂,随后,还在川沙东市街造起了一排房子,人称“七间头蔡宅”。年,蔡森荣购得一块土地,建造了今天所见的这幢“红洋房”,后在“红洋房”里办起了工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个工厂改名为“上海第一塑料机械厂”。可惜的是,蔡森荣位于蔡路的布厂在战斗中被烧毁,中山东路处的布厂也因故转让,只有“红洋房”蔡宅,被保留了下来。百年风雨,吹散了历史的痕迹,幸运的是,总有一些建筑,能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用它的沧桑向后人述说背后的故事。文字/摄影:郑峰视频:陆杰编辑:朱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