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势力
2022/10/11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方法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编者按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团火,点燃内心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首歌,奏响生命最绚丽的乐曲;青春是一本书,有着读不完的哲理和奋斗故事。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广大青年在人生最好的时光,砥砺奋进,为个人梦想,更为祖国和民族,绽放出最闪耀的光芒。
本报今起推出“青春赛道筑梦未来”系列报道,重点 本期报道 大学生种田逐梦新天地
韩海建本报记者洪怀峰
眼下,正值稻油轮作繁忙时节。在余干县梅港乡赤岭村一块刚收割完油菜的稻田里,一名农机手正熟练地操控农机,来回翻耕稻田。这名农机手是返乡务农的“90后”大学生程鹏。
程鹏出生在余干梅港乡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跳出“农门”曾经是他的梦想。但7年前,他从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返乡当农民。
“回乡种田有啥出息?”“种田还用得着去读那么多书?”……程鹏返乡种田,不仅他的父母有看法,村民更是一片质疑声。为此,他下决心要在种田这件事上搞出点“名堂”来。
“用牛耕地,人工插秧、收割稻子……很苦很累,还收益不高。”程鹏说,种田绝不能走父辈的老路,要用科技种田。
年,程鹏在父母的帮助下,成立了江西林发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现代工厂化育秧技术,这也是我省首个民办工厂化育秧企业。但对于工厂化育秧技术,很多村民担心产量不高,不愿意购买他培育出来的秧苗。
“刚创业,就欠下了多万元债务。”幸好余干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程鹏的困境,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一方面发放万元贷款,一方面让他把一批又一批农户带进县乡农技免费培训班,让农户开了眼界,也推广了相关科技种田的技术。很快,原本不相信工厂化育秧技术的农户,纷纷订购程鹏培育的稻秧。
有了业务,程鹏的公司缓了过来,但这仅仅是开始。程鹏意识到,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种田的人越来越少,科技种田一定有前景。于是,他恶补种粮知识,并刻苦钻研抛秧机、无人植保机等操作技术。
“大学生种田就是不一样,操控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喷洒农药好几百亩,顶得上二三十个劳动力。”谈及程鹏,余干县梅港乡老虎口种田的“老把式”胡祖荣自叹不如。以前他家16亩稻田,每亩化肥、农药、打田、收割等成本投入需元左右,辛苦不说,刨去成本,利润微乎其微,交给程鹏托管后,农事一概不用管,年终每亩还有多元的收入。
通过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种田,程鹏科技种田的路子越走越顺畅,不仅还清了创业时的所有贷款,还扩大了规模,公司员工由成立时的5人扩充到36人,全程自主经营的农田达到0余亩,托管农田达到6万亩。
富而思进,程鹏通过建立村企联盟,及时把种田的先进技术手把手教给周边的小散农户,引导他们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为他们提供统一田间管理和代育秧、代整田、代销售等服务,小散农户每季每亩可增加元以上纯收入。程鹏也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江西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
“大学生的舞台不仅在城市,广袤农村一样可以成就自己。”程鹏说,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玩转无人机助力新农耕
陈慧娴本报记者蔡颖辉
“飞高点,小心撞到树枝。”采访陈建时,他正在果园中操作无人机给果树撒药。这对于习惯在辽阔的农田上飞无人机的陈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新余市下村镇千秋岭村的“95后”小伙陈建仅有初中学历,却通过不断学习,熟练掌握了无人机操作与各种农业机械的驾驭,成了村里的农机专家。
“我初中毕业就离开家在外打工。”陈建告诉记者,年以来,他辗转多地,从事过电焊、电梯安装、耳机生产等多项工作。年11月,陈建回到家乡,想在此发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村里农田虽多,但机械化生产并未得到有效推广,人力农耕仍是主要的种田方式。我想这是不是一个发展方向呢?”年底,村里种粮大户陈春平告诉陈建,新余市阳光农资公司飞防队缺人。“反正年轻,不如就从这开始。”年初,陈建正式成为了一名飞防队队员。
“不仅要学习无人机构造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气象与农耕知识、动力学与飞行原理……”陈建每天都会和小组成员一起带着植保无人机,前往各地试验飞行。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年7月,陈建拿到无人机驾驶证,成为村里第一名“飞机驾驶员”。
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陈建回忆,这一年来因操作不当或自然原因,无人机发生故障不下数十次,机身炸毁两次。“失败次数越多,我就越能发现自身弱点,从而不断改进、完善。”
目前,陈建正在琢磨用无人机给果园施肥杀虫。果农告诉他:“果树不像秧苗,长得高且密,上大下小,用无人机施肥杀虫很难做到播撒均匀……”但陈建并没有放弃,这成为他接下来研究的新“课题”。
花“痴”有智慧走向智能化
邵德初本报记者徐黎明
初夏,德兴市万村乡蒋家花卉产业基地成了花的海洋,一朵朵非洲菊竞相绽放,令人心旷神怡。花卉基地负责人蒋传旺此时正在30公里外的花卉市场了解行情,他打开手机APP,查看大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信息。这名新型职业农民,正感受着“智慧温室大棚”科技所带来的新变化。
今年28岁的蒋传旺,退伍后进入南昌一家建材行业从事营销工作。在跑业务中,他发现许多城市都有大量花卉装扮市容,而在德兴周边几乎没有成规模的花卉基地。年,蒋传旺辞去工作,回到了万村乡蒋家村创业。他将准备结婚的10多万元全部拿出来,承包了5亩地,种植玫瑰花、非洲菊等花卉。
但经过近一年的管理,蒋传旺发现自己种的玫瑰花朵小、花瓣少,而小面积种植的非洲菊长势良好。他决定着重发展非洲菊,并向银行贷款15万元,在原有规模上新增了10亩种植基地。
蒋传旺发现,非洲菊对温度湿度都很敏感,温度低会造成休眠,湿度过高又会烂花,他的简易棚很难控制。为此,他反复实践,终于掌握了控制温差的诀窍。他搭建了自行设计的连体拱形科技大棚,覆盖环保新型塑料薄膜,在棚内安装温度和湿度等监控装置,使每株幼苗充分得到阳光的呵护。
年,蒋传旺成立了德兴市鲜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入股,为贫困户成功脱贫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他又新增了非洲菊种植基地,使种植面积达到50余亩。每年脱贫户不仅可以分红,还可通过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接下来,蒋传旺准备拓展产业链,开发亲子游、种花体验等服务,并搭配特色餐饮,让花卉基地变成人们休闲旅游之地。
直播解“乡愁”火了小山村
刘学武本报记者邹晓华
“哒哒哒……”在永丰县三坊乡下坊村田野里,几台“铁牛”来回穿梭,翻田插秧。不远处,一名扎着马尾辫的女孩背着相机在田间地头来回忙碌,记录春耕。
她叫王玉萍,土生土长的三坊乡下坊村人,是一名“95后”返乡创业青年。年大学毕业后,王玉萍应聘到深圳亚马逊公司。虽然有一个薪资不错的岗位,但对家乡的思念却始终挥之不去。在深圳工作不到一年,王玉萍毅然返乡。她说:“家乡建设需要我们,我们不回谁回?想和乡亲们一起奋斗过上好日子。”
回村后的王玉萍担任七彩岩龙湾景区品宣负责人。她找准定位,从喜欢的新媒体开始学起,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宣传推介村里的美景、特色农产品等。
“七彩岩龙湾”景区由下坊村7个自然村组成,由下坊村乡贤共同出资成立江西岩前观光农业有限公司,负责经营岩前泉米、白莲、土蜂蜜、油茶等特色农产品。王玉萍身着粗衣麻布,以乡俗为主题,亲手制作南瓜饼、糍粑、金橘酒、七层糕等山里美食……原生态的山村生活场景展示,激发了网友的购买欲。她的抖音号“庐陵玉萍”吸引不少粉丝 “以前想都没有想过,我在山上摘的杨梅,自产的茶油、莲子竟能通过网上销售出去。”下坊村69岁的村民刘满香说起王玉萍竖起了大拇指。她说,起初大家对王玉萍放弃一份好工作返乡不理解,现在已逐渐理解她、支持她。仅今年一季度,王玉萍就通过短视频、直播,售出了价值20余万元的山货。“玉萍回来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真希望多几个像她这样的‘新农人’回到大山,用知识振兴家乡。”下坊村党支部书记胡气新说道。
如今,在王玉萍的感召下,表哥胡剑鹏也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帮她拍摄。“外出学习开阔了视野,短视频积累了流量,如今有了帮手,更增强了我扎根大山的信心。我将继续运用新媒体宣传推介三坊,将三坊打造成‘最美丰收小镇’。”对于未来,王玉萍信心满满。
小夫妻同心“苗”绘好光景
侯艺松
暮春时节,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笔者走进位于南昌市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义坪村的南昌嘉敏苗木有限公司的种植园,映入眼帘的是形态各异的罗汉松、郁郁葱葱的茶树、含苞待放的海棠……公司负责人祝鑫穿梭于苗木林中,仔细查看苗木长势。
“今年罗汉松长势最好,只要修剪好造型,一株卖0元没有问题。”看着绿油油的苗木,祝鑫笑容满面。
祝鑫是土生土长的义坪村人,年,22岁的他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决定回到家乡创业。当时还是女友的刘寺敏不仅支持他的想法,还愿意与他携手逐梦乡村。
“年轻人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瞎折腾。”决定创业之时,祝鑫的父母对他们并不看好。面对质疑,这对情侣毅然在山上开辟了10亩荒地,并从外地进了几百棵海棠苗,开始了苗木创业之旅。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他们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技术不扎实,他们就经常到周边和省外去学习技术和经营方法。创业之初的艰辛,祝鑫历历在目。
年2月,祝鑫以1万元的价格卖掉了株海棠苗,赚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并与安义县一家企业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
祝鑫从网上了解到,某种化学试剂可以使海棠苗变异出新品种,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了获得高回报,他进了0棵苗,并尝试用化学试剂浸泡其根部,期望能提高海棠苗的附加值。然而,这一做法却导致海棠苗接二连三地枯萎死亡,让祝鑫损失了近10万元。
有了教训后,祝鑫一步一个脚印,在苗木品质上下功夫,并逐步扩大规模。年2月,他们注册了湾里区鑫华苗木种植店和南昌嘉敏苗木有限公司,夫妻俩的苗木园走上了正轨。
“去年的营业额突破了万元。”祝鑫翻着他的账本笑着说,这个账本记录着他们一路走来的所有合同、订单、票据。随着订单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这对年轻夫妻的创业梦也一步步走向现实。
从荒地到翠绿,5年时间悄然而过,祝鑫和刘寺敏认为,这一路最难的就是坚持。“乡村创业很慢,回本周期太长,难留年轻人。”庆幸的是他们坚持下来了。“一直以来我们做的都是线下生意,下一步要让苗木产业搭上电商的销售快车,规模和收入还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谈及未来,这对“95后”夫妻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