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有条蒲州老街,你可曾听说过

2023/2/13 来源:不详

蒲州老街作者:施菲菲

龙湾蒲州,北倚瓯江,南傍内河,原为水中之洲,因长蒲草而得名。宋代这里为古村落,当时村中的街衢已初具规模,明清时期这里成为浙南地区水产品交易集散市场,蒲州老街便日臻繁荣。每到渔汛期,浦边停满来自乐清、坎门一带的渔船,街上的鱼肆前人头攒动,买卖吆喝声响彻周边……

叶学程:抗英功臣

叶学程故居

步入蒲州老街,只见路边号老宅门台上一排花檐,滴水上的图案精致,便迈进门槛,询问后得知这就是抗英功臣叶学程故居。叶学程系蒲州上埠人,清道光年间岁考举廪生,他平时热心公益,在兴修水利、修筑桥梁等方面为乡梓操劳奉献,在坊间极有声望。咸丰三年(年)八月初,英国海盗驾船入犯我市沿海,清军遇英匪不战而退,蒲州一带被洗劫一空,黎民百姓蒙受重灾,民不聊生。叶学程面对悍匪,毅然举旗组织民团反抗。蒲州百姓,在叶学程领导下散家财,置火器,购木船,聚众习武练拳,准备给入侵者致命一击。

咸丰六年(年)十二月,英匪又驾船前来骚扰,义愤填膺的蒲州民团在叶学程率领下,英勇迎战,飞速驾船抗击,他们蜂拥而上,把英匪船只团团包围。有的用火铳、土炮轰击敌船,有的挥舞长矛、柴扎扑向英匪,出其不意的反抗,让英军惊慌失措,纷纷遗退保命。这一仗,蒲州民团俘获两只敌船,活捉4名侵略者,为报家仇雪国耻,他们挥刀砍下这4名洋鬼子的头颅。

蒲州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狠灭英匪威风,日后,侵略者不敢再肆无忌惮来渔村掠夺抢劫。

因为这次抗英斗争,叶学程被清廷册封为“四品同知衔”,并赐仪杖。现在叶家还保存着叶学程受封得赐一对石狮(在祠堂)及朝珠,而保存的完好的花翎冠带在“文革”时被抄去焚烧了。

“听我阿爷说,我们家老屋前,过去立着一对青石狮子,是朝廷赐赠,分立门庭两边,非常威风,门口还有头牌执事,上书‘严肃’、‘回避’大字,还有藤锤、木棍。老太公上路时,有小吏在前面鸣锣开道”叶家后人如是回忆。

这段史实,有人考证过,在温州图书馆珍藏的瑞安人赵钧所写《过来语》(系赵从清道光六年至同治元年间写的18册日记)中得到印证:蒲州渔户,历年受夷匪滋扰不堪,合村忿怒。以生员叶学程为首,杀匪夷四人,夷人始惧。

年5月,叶学程在杨府山的坟墓,作为温州市文保单位,由叶学程重孙叶茂龄出资修缮一新,叶氏在国内外的后裔都赶到蒲州,参加新陵园揭碑仪式。

古民居:巧妙绝伦

樟树路82号是邱清华(原浙南游击纵队副政委,解放后历任温州地委副书记、省农机厅厅长,浙大党委副书记、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故居。这里原本是一座七间两进、富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庭院,后来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前门只留个门台,后门被拆,成为弄堂。

邱家过去在蒲州街开“恒泰”鱼鰔行,由邱箴涵(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邱清泉父亲)、邱箴来(邱清华父亲)两兄弟经营,邱家鱼鰔店财运享通、生意红火。

年,邱家老屋里还居住着邱清华大哥邱名椿。他们这一房有五个兄弟,依次是:名椿、名皋、名棣、邱清华、名钊。后来大哥邱名椿又在蒲州街开了“恒生堂”药店,解放后个体药店由政府接收,医院工作。年,医院退休。

当年已95岁邱名椿老人,他一直居住在邱家老屋。“老屋现在像客栈,进住人家又多又杂。年,我小弟(邱清华)和外甥女黄美英一起到老屋里看望过我,邱清华比我小7岁,他和妻子张雪梅都住在杭州……”老人精神矍铄,身着白衬衫,外罩银灰中山装,介绍家庭情况时思路很清晰,只是听力欠佳。

那年黄美英来蒲州街,还与其丈夫何朝育在邱家故居“进士第”后门留影纪念。

蒲州街号是姜宅老屋,过路行人都被其门台和两边围墙上砖雕所吸引。门台左右两边分别有戏曲人物砖雕和花卉图案花墙。虽然被人为凿砍,一些人物缺头少腿,但保留下的部分人物仍然笑态可掬,动作逼真,细部线条精致,其工艺可谓巧妙绝伦。

房主人姜师傅告知,老屋是老太姜昌兴在清末时兴建,他热情地带笔者进院门。这是一座七间单进老院落,道坦开阔,正屋两边有厢房,门台内向也有精美砖雕。过去的厅堂,现在被改建成住房,姜师傅指着一块被隔栅墙遮挡的“鸿案齐眉”木匾介绍:“我家女太姓叶,是上埠大户叶宅的后代。民国六年,我老太与女太做六十大寿,叶氏25世孙叶景辉(清朝生员,当时官衔为安徽知事)送来这块金匾庆贺其姑夫、姑母六十大寿。“文革”中,村里有好几座大屋堂厅的金匾、镜框都被砍下烧掉,我肯管闲事,冒风险,事先取下来藏好,这块匾才被保住。”

姜师傅特地搬来竹梯,让同行者爬上去细看,匾首确有“安徽”、“知事叶景辉敬赠”之类题辞。

“我阿太听说是清朝进土,过去地方人说我们家老屋气派很大,是蒲州老街有名的‘三退’七间大屋,大门口有旗杆夹,门台、厅堂上有“岁进土”、“文元”一类匾,前道坦很‘敞宽’,内有水井、花池、花墙、甬道,厅中有长条桌,桌上方悬挂几个大木匾。正屋两边有二层楼厢房,院落四周全部是花墙,这些石锁、石墩是早年留下的……”68号古民居的叶显寿、叶显欣师傅如是描述他们家老院落曾经的辉煌。

古井现在还在用,一个中年妇女正在井边汲水洗涤衣物,吊上来的井水清澈冰滑。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放宽,叶显寿老伯在家里开酒坊,就利用这口井的水做酒。泉清酒香,生意很不错,后来年龄渐大,年,叶家酒业才停歇。

回望叶家老宅,门台及一进被拆得没有痕迹,成为道路,这口井还是叶老伯再三要求,才被保留在路边;二进岌岌可危,破败不堪,细部的一些木雕,门洞尚存;三进成为工场,十来个踩鞋帮的工人正在隆隆机器声中忙碌生产……

玄旦殿:金碧辉煌

“江榕千尺堪称参天老龙树,堤草万年合名此地古蒲州”,汪廷汉先生书写的这副对联,竖立在玄坛殿门柱上,点明了此处独特的人文景观。

玄坛殿始建于明洪武9年(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了,在清康熙年间、清乾隆年间各重建过一次,年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玄坛,相传为赵公明,因封正一玄坛元帅而得名。这是一座三间两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由门厅、正殿、两廊及殿前戏台等几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殿内保存的香炉底座、柱础、石碑的雕刻,刀工灵秀,古朴美观,可为宝物。据记,过去两廊廊壁上还嵌有清咸丰元年的彩绘人物画屏。

戏台与殿隔街相望,坐北朝南。系歇山顶,藻井成八角迭拱式,层层向上斜出,斗口雕饰花篮,斜板遍绘山水、花卉、人物及题辞,金碧辉煌,极其富丽。戏台西首有带楼廊房(俗称戏台间),供演职人员下榻休息。戏台后面两木柱上仍旧保留多年前镌刻的对联:衣冠邃整百年事业去远留,金鼓频催千古英雄呼欲出。

戏台当年的盛况在蒲州居民陈老伯的描述下声色俱佳:我家几辈人都居住在蒲州,过去玄坛殿戏台做戏真叫“闹翻天”,大殿正门大开,群众坐在门厅、殿内两条走廊里看戏,人山人海。小贩在戏台与殿当中的小街做生意,馄钝、“油卵”、灯盏糕、“糖人儿”、甘蔗等等都有,什么“罗通扫北”、“苏三起押”、“走麦城”、“狮子楼”的戏,我都看过。陈老伯还能报出当年来这里做戏的戏班名——“金福来”、“新天星”、“大三庆”……

戏台年久,承受力受损,不能再在上面打跟斗,对刀枪了,文保部门在外围筑了一道铁栅栏保护。

没有了生旦净末的水袖马步,没有了京韵昆腔的琴箫锣鼓,时间让少了活力的古戏台,成了人们瞻仰的美丽摆设。

据说,玄坦殿真正名闻遐迩的,是珍藏在殿内的那盏制作于康熙年间的珠灯。

温州文联潘一钢先生见过这盏宝灯,其文描述:高约4米余,灯围12余米,呈六面体,有70余盏形式各异的小灯组成,四边饰有用彩珠串成一幅幅精美的诗句联,如“天开美景;人间良宵”、“千城月朗;万井灯辉”、“千乘宝车珠箔卷;万条银烛碧纱笼”等等好词佳句,又有珠玑一边闪烁,真是琳琅满目,流光溢彩——采访时,因为不是正月,珠灯被管理人员收藏在柜子里,无福一睹这盏民间瑰宝的丰采。

蒲州街上埠的五显殿内,也收藏着一盏巨灯,居民称“珠簖”,规格听说比玄坛殿这盏还要大,年2月27日《温州日报》曾作过详细报道。

玄坛殿

民间有戏语:“蒲州人不是住庙就是住寮”,在不到两千米长的古街就有龙首院、五显殿、法华寺、娘娘宫、太阴宫、玄坛殿、将军庙、诸葛祠堂、叶氏祠堂等20多座庙宇、祠堂。对这种现象,专家金柏东先生解释:蒲州由于其地理位置而成为温州渔业集散中心,于是建道观佛寺来祈求出海平安;因商业,人口来往频繁而成集市,于是戏台大量出现;民间宗教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就有了珠灯、龙船……

丰富的民俗活动,是丰衣足食的蒲州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悠久的历史文脉在这里留存的余香。

说历史:喜溢言表

说起蒲州老街的历史,蒲州人个个喜形于色,他们会将自己从爷爷、奶奶口中听来的旧事,街坊邻里传说的轶闻,一股脑儿地端给你,巴望你都能一一记录下来。

采访时,在蒲州街五显殿,老人们你一句,我一段诉说他们居住地让他们引以为豪的件件旧闻轶事。

“蒲州是瓯江口第二个大码头,第一个码头是状元。过去蒲州码头分上埠、中埠、下埠,埠头边都是鱼鰔店、水产行。‘上山’、‘上河乡’的人都放船来这里进海货:带鱼、海带等。有句古话说,‘死,死在表妹床上;亏,亏在蒲州行里’,意思是蒲州人做生意很大气,敢把鱼货赊给客户,‘亏’也不怕。”一个白发老人介绍。

蒲州街

叶茂恒老伯说:“我们蒲州街玄坦殿龙灯叫“蟹爬龙”,是浙南地区独有的。灯船长十来米,高约4多米,出游时,高过路边平房瓦背头。龙身画有“八仙过海”各种姿态,内装几百盏珠灯。别地方龙灯,小的背着游,大的抬着游,我们玄坦殿的“蟹爬龙”可是撑着游,20多个人手执4米多长的竹竿铁叉撑着,两边还有16个人紧拉缆绳以维持船身的平衡。正月闹元宵,“蟹爬龙”几百盏珠灯一亮,远处看过来,与天上银河一模一样,过去瑞安塘下那边都能看见我们这边“蟹爬龙”出游。正月十五闹元宵,蒲州街看珠簖、划龙灯、做社戏,那种热闹的场面,温州城底是难以看到的呀!

贾师傅说:蒲州诸葛祠堂建于宋代,祠堂门口的旗杆夹上有刻字可以证明,听说是诸葛亮第16世孙诸葛良琯建的,诸葛氏百来年中出过4位进士……

“过去诸葛祠堂门口有两株风水树,东边是罗汉松,西边是真柏,我少年时爬到罗汉松上摘果实吃。大跃进打食堂时,这两株大树被砍掉做机帆船,真是可惜!”又一老伯补充。

李雍析师傅告诉笔者:过去蒲州街,街中是一条河,与老街平行,四通八达,大概有4至5米宽,“单万傤”可以在河中调头。河上有“十二间”桥、黄宅桥、太保桥、马宅桥、邱宅桥、天灯桥等十来条桥,沿河街边是各类商店,南货店、百货店、日用杂货店、做衣店,最多的是鱼鰔行,还有寺院和大户人家大宅门,这里景致“好兮好”,完全算得上“江南水乡”。

李师傅还描述了天灯桥的名称来历,早年天灯桥边有一对旗杆夹,中间竖一条木柱,木柱顶端悬挂一盏三官灯,用滑轮控制,三官灯白天降下,夜晚点亮后升到柱端,老人们说,这盏是报平安的天灯。

从蒲州育英小学退休的叶茂恒先生如是介绍原在蒲州老街的百年老校——蒲州育英小学:该校前身为蒲州基圣学堂,由叶氏第25世孙叶景辉于清光绪22年(年)创办,地点就在蒲州老街的叶氏祠堂内,解放后成为蒲州乡中心小学,年新校舍建成时,知名台胞何朝育、黄美英夫妇捐资万港币,所以学校改名“蒲州育英小学”。

据悉,黄美英女士的母亲邱红梅与蒲州街名人邱清泉是同胞兄妹。在蒲州街乐园,还有黄女士为纪念父母亲黄桂芳、邱红梅新建的梅芳亭。

官厅巷口

官厅巷

官厅巷11号居民程梦驹先生指着他家后屋的地面方砖、墙边石质细腻一米来宽的长条石说:从我们这条“官厅巷”的巷名你就知道这里是什么,这里过去是衙门,弄巷口有四柱三开大门台,老百姓都叫“四脚门台“,我家新屋这里过去是大庭院的书房,那边22号一带是大厅,西边是两层楼房,前几年,官厅巷内还有雕花木栏杆,有亭台,年火灾,这些古建筑全部被烧毁。据前辈人说,过去官厅巷内是庭院深深,太后娘娘曾经在这里避过难……

老街居民津津乐道着老街的轶闻旧事,或真实,或传说,不必考证,言外洋溢的可是一片爱恋乡土、重视历史的灼灼深情。

编辑/策划:丁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