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板桥艾梦,泉水粽飘香

2023/2/27 来源:不详

端午

板桥艾梦,泉水粽飘香

原创

马连成

图片设计

作者提供

民间俗语讲的好:吃了端午粽子,才把棉衣(收)脱。可见,过去百姓家过日子都按二十四节气来安排,遵循自然规律!

在端午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不知不觉盛夏的高温天气已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寻找清凉的我们也许正在家里吹着空调、吃着清凉的西瓜,,,谁会想到还有些人仍坚持在烈日下,为了生活而辛勤忙碌着!

昨天上午,去迎仙泉打水时,看到四四方方的池子颇像一座小小的院子,来打水的老年人居多。看着那些系着长绳子圆水桶纷纷投入清澈的泉池,“扑通,扑通”溅起了洁白的水花,池子里波光粼粼,清冽的泉水慢慢的被提了上来。

待水桶灌完后,不经意发现在迎仙桥边有位老大娘,正蹲在那里用刚打的泉水冲洗旁边大铁盆里一把把翠绿的粽子叶,旁边小竹篮里满满是刚刚淘洗过珍珠般的江米。嗯,若要放入红枣或其他馅料,包好的粽子肯定好吃。

此情此景,让我突然想起了剪子巷东面的大,小板桥。童年时,我们常常去那边玩,便早年见过在端午节前,来此地用泉水洗刷粽子叶和包粽子的小贩和住户。

在老济南人的记忆中,剪子巷,最值得回味的不只是这些老店铺,还有那极具江南水乡韵趣的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这两条水巷构成了老济南的独特风貌。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的西头各有一座石桥,又因桥的结构均为用大石板块铺成,故而被称为“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

大板桥是青石板铺成的单孔小拱桥,半人高的桥栏杆的抱鼓石上有精细的雕刻。为了便于附近居民下河洗衣、洗菜,昔时在桥边还铺有通往水面的台阶。据古桥附近至今仍存的那块已残缺的清同治四年()《重修广会桥碑记》碑碑文记载:桥的初创年代不详,明弘治年间曾予以重修。此后“桥为水所冲激,倾圮者大半。且地当街途,车辙马迹,面已多损。”经同治年间的再一次重修,才又“焕然一新”。

曾经,站在大板桥头顺河道向北望,百米外又出现了一座与水面平行的小石桥,这便是与大板桥遥相呼应的小板桥。小板桥原名众会桥,“众会”和“广会”的含义相去不远。除了小板桥,在这条小水巷上还有两座小桥,一是小板桥东的石板桥,一是小板桥东南的石板桥。这里汇聚水巷、民居、小桥,融为一体,其情景恰如明代济南诗人王象春《齐音》中那首题名为《北溪》的七言绝句所描绘的:“一曲溪流一板桥,浣衣石面汲泉瓢。家家屋后停织女,树底横舟手自摇。”

现在仍记得,我的老家是一座四合院子,正房有花格子门窗,中间院道两旁种着一棵石榴树和一棵无花果树。一座小巧精致的丝瓜架下挂着几个竹编的蝈蝈笼,以及火红的石榴花越墙而出,墙角边还傻站着几株可爱的鸡冠花,绿肥红瘦的美人蕉。另有石桌、石櫈、石磨,真是“庭院深深,满院芬芳”。

回想在过去,每年的谷雨之后,老院的梧桐树上传来布谷鸟的晨练声,“麦子——熟了(liao),麦子——熟了”,仿佛这叫声已在人间流传了千万年,这时母亲闻声后,总会念叨几句:“麦子熟了,端午也近了”。

清凉的晨风,掠过无数低矮的院子、房子和那些水井,古朴的大门,还有街口的饮虎池,白龙湾旁垂柳倒映,水波粼粼,鱼翔浅底;万竹园中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旧院古道,曲径通幽,树影婆娑……

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很多地方的习俗大致是一样的,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等。但是不管是什么节日,南北方一定存在着差异。就算是在山东,过端午节也有着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过去,济南也有过端午节斗百草的习俗,“斗百草的起源很早,在周代就有了雏形,唐代开始普及,后来成了每逢端午节人人都去玩的一个游艺活动。

据说“斗草”的节俗,是文人雅士聚在一起,摘一枝花草用它作对子,据说在《红楼梦》中写道:贾宝玉过生日,一群丫鬟在一起玩斗草游戏,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

每逢进入农历五月份,小女孩们就用五颜六色的线缠好多个香包,那时家里少有缝纫机,只能手工缝,香包的形状长得像粽子一样,做完后她们挂在脖子上就带到了学校里,仅知道里面放了些香粉,且香味扑鼻!

回想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泉水粽子。而泉水粽子之所以叫泉水粽子,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浸泡糯米的水和煮粽子的水都是采用清醇甘甜的泉水,且采用老灶上的铁锅加柴火,将粽子煮熟到软烂,,,

观此景睹物思人。想到童年过端午节时,我与几个玩伴嬉闹着围在水井旁,看母亲将两三片粽子叶对折兜成斗状后,再用小茶盅舀起木盆中泡过泉水的江米,不慌不忙的倒在翠绿的粽子叶中间,加入几颗红枣,填平江米后对折粽子叶,系绳包好,这便是过端午节吃的泉水江米粽子了。回想那时,母亲会包一脸盆粽子,看着每个都沉甸甸的真是诱人胃口!

等母亲从厨房中端出一大铁锅煮好的粽子时,锅盖刚揭开,忽地一股股沸腾而出的白汽,里面有粽子叶、江米和红枣的清香飘满了整个院子,引得我们一阵欢呼雀跃。这时,母亲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她偷偷用围裙擦着额头上的涔涔汗水。

北方人过端午节是很少讲究的。没有赛龙舟,即便有也是改革开放后才有的。而吃粽子也不像南方那样品种多。可有时回想起过去那些走街串巷买切糕的,却是另一番有趣的情景。每到入夏之后,清晨便可听到院外的吆喝声,“切糕、粽子,江米切糕,红枣粽子。”

从母亲那里讨得几角钱便闻声去寻。只见一位周身干净利索的中年男人,腰间系着青布或白布围裙,推一辆四轮小推车撵着青石板路,正缓缓而来。

江米与白糖,蜜枣,青红丝一同蒸制,上盘时浇兑山楂,玫瑰丝,桂花煮制的蜜汁,入口绵软香滑,甜酸可口!

等走近时,便招呼道:“师傅,来五角钱的切糕”。随后看他一撸手臂上的套袖,顺手揭开菜刀上湿漉漉的白布和案板上的白纱布罩子,再看一块十寸大小层层叠叠的江米红枣大切糕,上面还有青丝玫瑰,瞧着样子十分催人胃口。

一刀整齐的切下,看师傅熟练的从车上抽出一张干净的碧绿荷叶,包好称重总是分量足足,便笑呵呵地拍拍案板,吆喝道:“吃吧,切糕,江米切糕来。”

当那双回力球鞋轻快的奔跑在布满斑驳青苔的石板路上时,虽然脚下湿滑,但我像燕儿似的飞进了深深的巷子,且乐滋滋地手捧着这块香甜可口的切糕,不,应是手捧着一份幸福吧!

曾经,过端午节就是这么幸福!条件好的家里便用买来的艾蒿叶与鸡蛋一起煮来给孩子们吃;母亲会用艾叶汁给我们洗浴;或把晒干了的艾叶给我们做成枕头;有时母亲在千佛山庙会上买来用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清香四溢的小香囊挂在我们床上的蚊帐里。

这些民俗则是为了过端午消暑驱虫,算是“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户户门前悬一束艾草或是菖蒲,为着驱虫辟邪,来讨个吉利吧。

壹点号月上西楼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