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萍堂老人门下少白公子汤发周趣谈深闺
2023/3/4 来源:不详白癜风饮食禁忌 http://pf.39.net/bdfyy/zjft/160804/4924134.html
年,凡尔赛的小特里阿农迎来了一位新主人—刚刚登基的路易十六的王后、年仅19岁的少女玛丽·安东尼。这座位于皇家园林内的别苑,本是路易十五为情人蓬巴杜夫人建造的,但尚未完工,夫人就香消玉殒,如今它终于真正成为法国王后的寝宫。玛丽对丈夫提出的条件是:如果没有她的邀请,即使国王也不能随意入内。小特里阿农是玛丽逃离宫廷繁文缛节的避难所,而她入住后的首项计划,就是重建一座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
法国凡尔赛宫小特里阿农花园
当时路易十四建造的凡尔赛宫统领着欧洲的园林艺术,各国君王纷纷效仿:严整的格局,恢宏的轴线,精美的装饰,无处不在歌颂君权的至高无上。然而年轻的玛丽王后却不屑一顾。她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中国,一个她从未去过却常在书里读到的美丽国度。据说中国花园的池岸是弯曲的,人们可以在池边赏鱼或弹琴;那里的花木并不排队成行,而是随意点缀在山间,与游人不期而遇;园中错落的岩石,连绵的幽谷,精巧的亭榭……所有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这位天性浪漫、渴望回归自然的奥地利小公主。
皮埃尔·帕特尔(PierrePatel)
凡尔赛宫图
年
〔法〕凡尔赛博物馆藏
玛丽热切地搜集一切关于中国园林的文字,并跟随园艺师考察英国的“中国风”园林,求取灵感。玛丽用了10年时间,投入巨资,终于在小特里阿农建造出一座中国式园林。原来的台地被改造成缓坡草坪,园艺师堆叠了一座假山,不但有悬崖峭壁、瀑布流水,山内还构筑出一座名为“蜗牛”的岩洞。玛丽与密友和子女在园中过着朴实自然的快乐生活。当年愤怒的人群攻进凡尔赛宫时,玛丽正在岩洞中休息。这座充满东方幻想色彩的美丽花园,最终作为她挥霍无度的证据,将她送上了断头台。
(明)钱榖
小祗园图(局部)
纸本设色
纵23.1厘米横19.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这位法国王后而言,中国园林到底拥有什么神奇的魅力,使她不惜代价,孜孜追求,甚至为此殒命?
围墙内的后花园
关于内心的想法,玛丽并未谈论太多,但中国园林与法国园林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法国园林几乎是宫殿建筑的延伸,不但追求宏伟壮观,就连树木也修剪成球形或锥形,布置得规整森严,与建筑一道散发出阳刚的男子气概。中国园林则大不相同,它们与宫殿坛庙、寺观陵墓的庄重肃穆截然相反,颇具女性气质,园中的构件,如画廊、月亮门、美人靠等,都洋溢着娇妍玲珑的闺阁之气。也许正是这种娇柔的女性之美打动了玛丽王后。
散落在中国城市各座庭院深处的园林,与其外面的宫殿寺宇,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里与表。呈现在外的是阳刚的男性世界,负责征服与控制;隐含在内的则是阴柔的女性空间,提供滋养与支持。中国园林所具有的休憩、娱情功能,使它成为人们疲惫失意时停歇的港湾,就像深闺里用慈爱与情感呵护、支持家人的女性,她们孕育、包容着万物却从不居功,默默书写着文明极少彰显的另一面。
中国古代的男性同样被园林的女性气质所深深吸引。面对扬州园林的工巧与精美,《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赞叹,“宜以艳妆美人目之”。无独有偶,30多年后《履园丛话》的作者钱泳重游扬州,看到凋零荒废的园林,感慨“楼台也似佳人老,剩粉残脂倍可怜”,男性眼中的废池荒山,恰似迟暮的美人。而中国女性比玛丽王后幸运的是,她们中许多人都有机会生活在真正的中国园林中。
在传统男性风雅集会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女性的园林世界。如果说园林的营造者多为男性,其管理者则往往是女性:种花植树,采果摘桑,蓄鸟养鱼,这些都是主妇的强项。清初刻书家石成金迎娶到一位才女,“女红之外,经文书算,无不精通”,他将庄园交给妻子打理,得意地夸赞她:“凡夏秋麦稻收支以及钱粮费纳,统掌无讹。予因得闲逸,怡然乐道。”男性优游林泉的闲适背后,是一位精于持家的女性。而在才女辈出的明清盛世,即使在造园方面,巾帼也不让须眉。明代北京万驸马园中的高台重榭、回廊曲室,都是由公主构思营建;沈复的妻子陈芸设计过一种活花屏,令沈复为之折服。而在崇尚旅游的古代盛世,女性也并非今人想象的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晚明名士张岱的笔下,每逢佳节,女子便倾城而出,凭栏妍笑,颠倒众生;在大文豪王世贞举世闻名的弇山园中,每当遇到来游玩的红粉佳人,作为园主的他也只能无奈地回避。
可以说,无论是造园、理园,还是居园、游园,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尤其对那些男性常年在外宦游的家庭,女性更是成为园林的主人和主要的使用者。她们在园中持家教子,补衣绣花,调酒斗草,甚至会像男性一样呼朋唤友,雅集博古。
但由于闺阁文化娇羞内敛的特质,强调不外传、不张扬,才女们又常将自己的诗稿焚毁,以致中国女性的园林活动长期保持着一种隐秘而诱人的状态。事实上,从髫龄少女到嫁为人妻,或被蓄为姬妾,直至儿女成群变为一家之长,女性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里都与园林有着难解的缘分,构成中国园林文化妩媚动人的内里。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的《蝶恋花》道出了一个墙里与墙外的世界。墙头仅露出秋千的一角和佳人的清脆笑声,多情的行人受到撩拨和触动,却又只能懊恼地歆羡着墙内的世界。正如玛丽王后对丈夫要求的,墙内是属于女性的私人世界,那是一座绮媚柔艳,惹人遐思,但外人又只能羡而止步的秘密花园。
(清)虞沅(款)
闱中博古图(局部)
绢本设色
纵.7厘米
横66.8厘米
少女之园
我们已经无从探知,多年前是哪个好运气的年轻人冒失地闯进了一位少女的园林世界,而这位少女对他也颇有情意。多年后,那仍然是令李清照怦然心动的场景,她在《点绛唇》中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年李清照已出落成亭亭少女,有天荡完秋千,身上香汗涔涔,湿透罗衫,她正揉着双手赏花,忽然有客人到访。惊慌中她顾不上穿鞋子,只着薄袜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但走到门口她又放慢脚步,假装闻青梅花香,回首偷看来客。李清照荡秋千的那座小庭园,或许就在父亲的有竹堂。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个园林迷,他曾遍游洛阳园亭,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园林著作《洛阳名园记》。年,他在京师汴梁购得一处居所,题名有竹堂,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就在这座花园中度过。早慧的李清照广阅诗书名画,16岁便写出“绿肥红瘦”的词句,名动京城。童年的园居生活滋润着她的心灵,屡屡化作她诗词的清新意象。那首著名的《如梦令》,哀叹的便是雨中飘零的海棠残花。当时一起生活的还有她的弟弟李迒,白天父亲到太学应差,姐弟两人就在园中相伴玩耍。
古代的小孩在入学前并不区分男女,通常会一起游戏,由年轻的嬷嬷或丫鬟带领。有时没有大人,年长的哥哥姐姐就会担起领导的职责。而他们的游戏场所,通常就在自家的后花园。这是孩童与园林最早的接触。他们对园林的理解显然与大人不同:孩童不会知道假山上的孤松跟一个叫陶渊明的老头有关,也不会理解池子里的三座小岛为什么能引来神仙,那块父亲珍爱的湖石其实更适合摆放他们的玩具,而最高的那棵橘树结出的果实如此好看却不好吃。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看,也用自己的标准判断,童心与自然的相遇,虽然迷茫、懵懂却纯净美好。等到成年以后,他们什么都会理解,理解园中所有的文化和象征,而童年的感性体验则使那些寓意变得饱满生动。童年的园中玩耍是兄弟姐妹间培养感情最关键的时光,因为很快男孩就要被送入家塾,为了功名和仕途刻苦攻读,不再有机会到园中嬉戏。
(南宋)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绢本设色
纵.7厘米
横1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女孩也会接受属于她们的教育,幸运的是,她们的课堂就在园林中。晚明才女沈宜修的《夏初教女学绣有感》总结了女孩的学习内容:“忆昔十三余,倚床初学绣。十五吹琼箫,柳絮飞沾袖。十六画蛾眉,蛾眉春欲瘦。”她们的第一要务是针黹女红,这是将来到婆家确立地位的招牌手艺;此外还要学习音乐,练习字画,以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家中的后花园无疑是女孩们最理想的学习场所:无论绣的是蝴蝶还是牡丹,园子里到处都有参照;山间水畔、桥头柳下,最适合弹琴吹箫;至于作画,池中的游鱼、屋前的桂树、亭旁的荷花,皆是现成的粉本。
可以说,充满女性气质的中国园林,是陶冶少女、教育少女的“理想国”。
清初才女唐若云对幼时随母亲在园中学画的情景一直记忆犹新。她出自常州的书香世家,先祖是明代文学大家唐荆川,在青果巷有毗邻而居的“唐氏八宅”。年她的爷爷唐宇昭隔出贞和堂后半部分建造花园,题名“半园”。唐宇昭自称“半园外史”,唐若云成年后则自称“半园女孙”,她从小在园中长大,对爷爷感情很深。唐氏以文学传家,书画也很知名,当时风靡江南的“唐荷花,恽牡丹”,后者指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恽南田,前者则是唐若云的父亲唐匹士。恽南田赞美唐匹士的荷花“经营花叶,布置根茎,直以造化为师”。半园中有座池塘,也就是说,唐匹士的老师正是铺满半座池塘的荷花。而他的妻子,也是位精于画道、心思灵慧的才女。
唐若云得了父母真传,画工不凡。直到今天,还能看到她与母亲合作的《荷塘鱼戏图》,她在题跋中谦虚地写道:“毗陵唐夫人画荷花真家学渊源,凌波最艳。若云续以小鸟柳枝,佐其清阴,非云角胜也。”若云学到的唐氏家法便是对景写生:图中荷苞挺立,花叶舒展,令人几乎能嗅到清香;游鱼在莲叶间嬉戏,又仿佛可以听见声响。这幅图如此生动,是因为她们描绘的正是日日流连的园林一角。
(清)唐若云
荷塘鱼戏图
女孩不但学习的内容和环境比男孩优美许多,她们的娱乐也更为多样和有趣。李清照在词中提到最多的是秋千,其次是斗草。三五姐妹聚在园中,遍寻花草比斗胜负,既符合大家闺秀的身份,又是极好的消遣,可以增长见闻。唐代王建的《宫词》描写了一次少女斗草的热闹场景:“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少女们先分头寻找花草,水中土中都不放过,每有所得便赶忙藏好,然后围坐成一圈,出草比斗:你出观音柳,我对罗汉松;她有君子竹,我用美人蕉;抛出星星翠,回应月月红……每当对仗工整而又新奇有趣时,姐妹们就会发出兴奋的欢呼。最后,一位姑娘从袖中拈出翠绿的郁金芽,艳压群芳,众人皆赞叹服输。斗草对女性有极大的吸引力,以至崔颢笔下的《王家少妇》会有“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而它带给女性的欢乐也每每令男性惊诧,晏殊《破阵子》写道:“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那天,女孩笑得格外欢畅:难怪前夜做了好梦,原来在预示今天斗草会赢。
园中的桃红柳绿既带给少女们欢欣,也撩动着她们的芳心。清人李声振《斗草》诗曰:“斗他远志还惆怅,惟有宜男最可人。”名为“远志”的小草,让少女联想到夫妻分离而倍感惆怅,反而是“宜男”草更受欢迎。《红楼梦》描写的姐妹斗草,最终压倒豆官“姐妹花”的,是香菱的“夫妻蕙”。虽然少女在园中的生活无忧无虑,但随着年岁增长,她们开始朦胧地憧憬爱情。《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第一次走进自家后园,便被满园春色所吸引:“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声溜的圆……”文史大家徐朔方一语道破玄机:杜丽娘“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春天,也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和春天一样美丽”。
充满女性美的园林,让美人联想到自身,唤起了她们对生命的深深眷恋与惆怅。园中的姹紫嫣红恰似自己的如花美眷,可惜却只能付与断井残垣,而自己此生不知又将寄托何处?杜丽娘怀着满腔情思在花园小憩,梦见了书生柳梦梅,两人在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牡丹亭畔共赴巫山,开始了一段浪漫传奇。而《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是在佛寺后园焚香拜月时,第一次道出了少女心事;后来又与张生隔着园墙和诗,最终结成眷属。
这些园林中的爱情故事打动着无数少女的心。当林黛玉在梨香院外听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是那样的心动神摇,如痴如醉;联想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则又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花园铭刻着她们快乐的少女时光,那道围墙禁锢着自己,也保护着自己。但少女们终将走出墙外,告别陪伴自己的花园。外面的未知世界使她们既期待又感紧张,连李清照也忍不住回头顾盼:将来带自己离开这座美丽花园的,到底是哪位翩翩少年?
(明)仇英(款)
女红图
纵厘米
横58厘米
夫妻之园
中国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诲,今人常以为,朴实无华、谦恭贞静的有德之妇是古人择妻的首选。然而,许多诗文却在暗示我们,丰神流动、韵致飘扬的才女,才是男性心仪的选择。清初的《女才子书》评论道:“守芬含美,贞静自持,行坐不离绣床,遇春曾无怨慕,女德也;然当花香月丽而不知游赏,形如木偶,踽踽凉凉,则失风流之韵。”男性理想的妻子是“伦则夫妇,契兼朋友”,具有咏絮之才的佳丽,正是园居生活最称心的伴侣。此外,迎娶一位才女也有现实的考虑,孩子的早期教育通常由母亲承担,一位谙熟琴诗、精通棋画的女性可以给下一代更好的启蒙。这类理想的女性,往往曾在园林中接受过优雅的熏陶。很快她们就会从自家后园,被迎娶进另一座夫妻之园中。
沈复13岁时在舅舅家读到陈芸的诗句,赞叹这位姐姐才思隽永,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10年后陈芸嫁入沈家,与沈复住在沧浪亭西的“我取轩”。轩外是一条河流,一株大树遮在檐前,夏日盛暑,陈芸便陪郎君在轩中读书论古,品茶评花。当年七夕,她备好香烛瓜果,与沈复在轩中赏月。两人手执轻罗小扇,并坐在水窗前,仰见飞云过天,变化万状,俯瞰月影浮动,波光如练。陈芸幼时在闺中也常与姐妹拜月看云,但都不及今夜坐在郎君身边,甜蜜安稳。从少女们领悟到“良辰美景奈何天”那一刻起,重要的便不再是园林风景,而是那个陪自己看风景的人。
(明)仇英(款)
窥简(《西厢记》插图)
绢本设色
纵18.4厘米
横37.8厘米
〔美〕弗瑞尔美术馆藏
一个月后的中秋,陈芸随沈复游赏了隔壁的沧浪亭。沧浪亭是吴中名胜,终日游人不绝。沈复先派仆人跟看守约好,不要放进游客,等到天色将晚,才带着陈芸和年幼的妹妹入园。沧浪亭以水作为主题,但园内反而无水,仅园北有条宽阔的河流,园内主体是一座大山。陈芸的三寸金莲登山不易,因此由婢女扶持,沿着曲径拾级而上,一路欣赏两侧的夭矫湖石、葱翠林木。高踞山巅的是一座方亭,陈芸步入亭中,向四周环望,忍不住一声欢呼。只见周望数里,炊烟四起,远山如黛,红霞灿烂。这是她平生第一次俯瞰整座城市,激动不已。沈复将带来的毯子铺在亭中,三人席地环坐,一边品尝新茶,一边评论指点。夜色渐渐暗下来,不觉间明月已挂上树梢,这时风生袖底,月落波心,令人顿觉凡虑消尽,超脱俗尘。
沧浪亭的中秋之游让陈芸久久难忘,她开始渴望建造一座夫妻两人的花园。她盘算着只需十余亩地,两人便可在园中植蔬钓鱼,沈复作画,自己绣花,足可维持诗酒之需。虽只是粗茶淡饭,但能与爱人共对美景,已不啻神境仙居。虽然一时没有财力造园,但两人经常一起切磋构景技艺。有次沈复得到一些黄石,计划在花盆中叠座小山,他手头只有白色油灰,便为难地跟陈芸商量:若用油灰黏结黄石,黄白相间,凿痕毕露,如何是好?陈芸建议他取些顽劣的黄石捣成粉末,趁着油灰尚湿掺入其中。等到干燥后,整座小山果然浑然一体。陈芸发明的“活花屏”,最能见出女性心思的细密灵巧。花屏的做法明代已有,通常用纤细的竹木编成屏架,其上攀附蔷薇、紫藤、木香等藤本花草,花开时芳香绚丽,深受女性喜爱。陈芸设计的花屏每扇宽一尺余,高六七尺,插在两个砂盆中,盆内种植的花草盘延在屏上,只需两个人便可将其随意移动。每当盛夏酷暑逼人,“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荫满窗,透风蔽日,迂回曲折,随时可更”,沈复赞叹,如此一来一切藤本香草皆随地可用,真乃乡居之良法。
苏州沧浪亭
沈复与陈芸游赏处
可惜后来陈芸早卒,终未建成自己的花园。但她造园的梦想却萦绕在许多夫妻的心头,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开始经营两个人的世界。
清初的江宁闺秀姚淑“善墨竹,容色绝世”,后来被名士李长祥迎娶,在两人相携隐居的常州桃园中,姚淑为自己设计了一座海棠居。李长祥的《海棠居记》写道:“余内作一小斋,读书其中,名曰海棠居。妇女之性喜花,故虽以读书之居,仍名花也。”李长祥调侃女性爱花,连一座书房的名字都带有脂粉气,但当他走进海棠居,却发现只有松柏,没有海棠,便好奇地问为什么。姚淑笑着回答:“松柏像你,因此我种在屋前。至于海棠,自然就是我了。”两人在园中以读书为乐,姚淑常苦读到深夜,读罢经史,又求夫君讲解周易。李长祥爱惜她的身体不肯讲,姚淑便负气而去不同他说话,私下自己去读。前边提到的王家少妇为贪斗草耽误了梳妆,李长祥则揶揄姚淑,“终朝书卷不梳头”。看来才女的园林作品虽不免旖旎香艳,却也不乏清奇之气,因为她心中装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深爱的丈夫。
嘉庆年间享有盛名的文士画家汤贻汾在南京建成琴隐园,他并未依照惯例邀请名家墨客前来雅集,而是同妻子一起庆祝园林的落成。两人在日佳台摆好酒席,对坐畅饮,并请侍女演唱他写的《剑人缘》传奇佐欢。园内的风亭水榭、花池竹树都是两人斟酌切磋、商议而成,满园风光便是他们的爱情见证,汤贻汾不希望外人打搅,他所期待的是“读画弹琴且共卿”。两人的园居生活亲昵而温馨,冬天他与妻子合作摹写园内的梅花,两人共用一支笔,毫毛被寒气冻住,他们争着对笔呵气,相视大笑。某次汤贻汾在日佳台等候爱妻不至,便写诗催促:“昨宵待明月,携手上高台。今夜月先在,如何人未来?”后来有了子女,夫妻之爱更添上舐犊之情。汤贻汾常与儿子抢书看,夜晚则教导女儿弹琴。他们仍在继续经营,或移来湖石,或开凿水池。汤贻汾还补种了一大批芍药,“五十二本手自栽,一家笑口花前开”,让他最感幸福的倒不在于花数多少,而是有福气合家同赏。
园林作为隐逸之所是一处退居静养之地,文人的雅集宴饮仍不免喧闹张扬,只有退入到家庭中,一个人才能卸下包装,得到真正的放松。唐代隐逸诗人王绩每次接待宾客,便感到昏昏欲睡;而在龙门庄园里,“老妻能劝酒,少子解弹琴”,与家人一起则感到恬然安适。杜甫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打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那是源自人们内心深处对天伦之乐的深深渴望。少年男女贪看美景,在他们眼中,赏心悦目的园林是一种艺术;只有等到成家立业后,拥有了自己的花园和家人,他们才会明白,园林是一种生活。
佚名
西厢记
纸本设色
纵39.5厘米
横31厘米
〔荷〕费德南M·贝索烈藏
母亲之园
随着子女逐渐长大,园中的青年夫妻步入了中年,两人仍会一起赏花饮酒,但如今他们更重要的身份是为人父母。责任代替了游乐,成为新的主题,当初密迩无间的夫妻之园也有了内外之分。
在一些描绘园林生活的图画中,经常会看到男性和女性空间的分隔。外园是男性的空间,以作为父亲的丈夫为核心,景致也颇具男性特征:场地开阔疏朗,多栽种梧桐绿竹,叠置黄石假山,蓄养白鹤,陈设古董。男性在这里应酬会客,教导儿子如何待人接物,逐渐融入社会。内园则活跃着以母亲为中心的女眷,风格与外园也有很大差别:布局幽深雅致,装饰细密精美,通常种植芙蓉牡丹,蓄养孔雀锦鸡,处处体现着女性的性格和喜好。当小女儿在园中学绣弹琴时,母亲则在忙着管理账簿和开支,监督仆人,照料公婆。随着女儿出落成人,父亲甚至不适合再随意出入后园。
佚名
夫妻携子图(十二选一)
纵40厘米
横36.8厘米
8世纪中晚期
〔美〕波士顿美术馆藏
应酬和管家都不免劳累,为生计操劳也常令人焦虑,这时园中的绿树青藤、幽谷曲池便成为两人最好的慰藉。中年是压力最大、责任最重的人生阶段,中年人眼中的风景也与无忧无虑的少年和多愁善感的青年大不相同:他们更喜欢看松柏梅菊,赞叹其冒霜停雪、四时不改的秉性,曾经钟爱的莲花和牡丹,现在看来都不免娇嫩脆弱。他们喜欢在山谷间散步,联想起幼年钻雪洞、捉迷藏的情景,如今则为曲径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而感慨。园中景致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与人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成为他们汲取滋养、迎战艰难的源泉。
很多时候,成年男性需要外出游历或做官,甚至由于变故过早故去,女性便无可推卸地成为一家之长,将精力投入到整个家族的维护上。她们精心打理的花园成为家人团聚欢笑的乐园,但作为这座园林的所有者,她们反而没有太多时间享用。不过身为母亲和媳妇,看到女儿亭亭玉立,儿子学业有成,高堂老有所乐,已是最大的欢欣。
(清)佚名
园中行乐图(局部)
纵38厘米
天津历史博物馆藏
商景兰出自晚明一个官宦世家,嫁给江南才子祁彪佳时已是著名的闺阁诗人,两人被乡人羡慕地视作金童玉女。祁彪佳作为高官,经常为解决饥荒、抑制米价和建造学校等公众职责奔忙,商景兰则有自己独立的社交生活,典型地体现了男外女内的分离。祁彪佳在日记中曾不无羡慕地写道:爱妻邀请诸多姐妹在山里为母亲设宴祝寿,自己却在忙着给同僚写信询问京城的战况。后来祁彪佳辞官回到绍兴,与商景兰合议建造了著名的寓山园。两人常一起躲入山中,监督指挥工匠;有时则带上两个儿子,到园中读几天书。年杭州陷入清军之手,祁彪佳绝食三日,投池自尽。在丈夫殉国后,商景兰挑起了整个家族的重担,经历了一段极为艰难的岁月。等时局重新稳定下来,她赢得了整个家族的尊敬,成为祁家家长,丈夫留下的寓山园,则作为她晚年的栖居之所。当时的闺秀诗人来到绍兴都会慕名拜望,商景兰俨然成为江南的闺阁领袖。
中年人的园林是一座责任之园,正由于他们这时勇敢地挑起了重担,才保证了家族的稳定与繁荣,在他们进入晚年后,成为受人尊敬的长辈。此时儿女已经长大成人,有感于父母的毕生操劳,子女们常将园林作为礼物奉献给他们。清初庄令舆的“双松晚翠楼”便是一座奉养双亲的花园,园中的楼阁门窗皆以“福寿”为图案,赞颂父母犹如两棵沧桑的古松,老而愈翠。
(清)佚名
园中行乐图(局部)
纵38厘米
天津历史博物馆藏
古代更多的是献给母亲的园林。《红楼梦》展现的便是古代常见的情形,作为贾府一家之主的是德高望重的贾母。晚明的吕熯来自浙江崇德,按朝廷规定,他在迎娶郡主后入赘到王府。在他的父亲去世后,吕熯与郡主一起上书,请求回家奉养母亲。由于言辞恳切,他们得到了恩准,成为明朝郡主随夫还乡的第一例。吕熯回乡后与兄长建造了两座园林,让母亲得享天伦之乐。另一位晚明名士吴亮,辞官后本想隐居到深山中,但由于母亲仍然在世,他最终选择了常州城北位于母亲居所东侧的止园。在他精心构筑的止园中,轴线尽端最重要、最高耸的那座大慈悲阁,便是为母亲建造的敬佛之所。古代献给母亲最壮丽的园林非乾隆建造的清漪园(今颐和园)莫属。为了庆祝母亲的六十大寿,乾隆将翁山更名为万寿山,将山形改造为蝙蝠形,又将原本窄长的昆明湖拓凿为寿桃状,以此祝愿母亲“福寿双全”。并非巧合的是,清漪园的主体建筑大报恩寺和佛香阁也是敬佛之所。礼佛是老年女性的普遍追求,并因此成为母亲之园的重要特点。晚年的女性已无力再为家族做什么,但她们仍希望能通过吃斋念佛为整个家族祈求平安。
中国的花园铭刻着女性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园林正是女性的化身。园中的红莲粉桃有如少女般清新妍丽,鸳鸯藤树则如夫妻般恩爱缠绵,挺拔的松柏、傲雪的寒梅砥砺着男子的品格,正是为己补过、与己分担的贤妇;而沧桑的老树、古朴的厅堂,则有如年高的父母,无论何时倦游归来,都是自己最温暖的归宿。
(明)张宏
止园图
狮子座与大慈悲阁
〔美〕洛杉矶艺术博物馆藏
回归灵性与自然,是每一种文明本能的追求,但只有在中国,这种追求才具现为充满女性气质的园林,让人们陶醉沉迷、乐而忘返,如同回到了久违的故乡……也正是在这样女性化的园林中,理想的中国女性、理想的中国爱情和家庭被一一成就。
(图文/少白公子)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画家趣说齐白石》主讲人:汤发周
戊戌年记于记于华东齐白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